全屏 大通区街道地图 大通区乡镇地图 试试看!
456地图-→ 安徽省地图-→ 淮南大通区地图[切换城市]-→ 三维地图 网站简介:提供城市三维/卫星/电子地图、区县/街道/乡镇地图、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淮南地图 辖区: 【凤台地图 | 潘集地图 | 八公山地图 | 谢家集地图 | 大通地图 | 田家庵地图】 其他: 【查车架号】 【二手车查询】 【出险记录查询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大通区地图

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大通区引位于淮南市区东部,舜耕山北麓,淮河南岸。北与潘集区隔河相望,东有上窑山、高塘湖,西与田家庵区交界,东西长15千米,南北长17千米,总面积350平方千米。总人口18万人(2007年末),全区辖1个街道、3个镇、1个乡:大通街道、上窑镇、洛河镇、九龙岗镇、孔店乡。共有17个社区、51个行政村。区政府驻大通街道。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和东部是丘陵地带、两山与淮河之间是平原。

目录

基本介绍
大通区
区情简介
街道
  1. 沿革
  2. 邮编
大通地理
  1. 土 壤
  2. 植 被
  3. 水系情况
  4. 气候情况
  5. 地质情况
  6. 地势地貌
自然资源
  1. 土地资源
  2. 水资源
  3. 生物资源
  4. 中药材类
  5. 树木类
  6. 矿物资源
风景名胜
  1. 万人坑
  2. 碉堡、水牢
  3. 窑神庙
  4. 上窑森林公园
  5. 古寿州窑
  6. 舜耕山自然风景区
历史沿革

基本介绍

    邮编:232033 代码:340402 区号:0554
  拼音:Dà Tōng Qū 英译:Datong District
  窑河、高塘湖分布期间,北流入淮。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3℃,年降水量918毫米。
  206国道、京福高速公路引线淮南连接线和淮南铁路穿境而过。名胜古迹有舜耕山自然风景区、古寿州窑(1981年9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窑国家级森林公园、窑神庙、洛涧古渡口等。

大通区

  拼音:dà tōng qū
  英译:Datong District
  邮编:232033
  代码:340402
  区号:0554
  

区情简介

  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位于淮南市区东部,舜耕山北麓,淮河南岸。北与潘集区隔河相望,东有上窑山、高塘湖,
  窑河、高塘湖分布期间,北流入淮。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3℃,年降水量918毫米。
  206国道、京福高速公路引线淮南连接线和淮南铁路穿境而过。名胜古迹有舜耕山自然风景区、古寿州窑(1981年9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窑国家级森林公园、窑神庙、洛涧古渡口等位于淮河中游的南岸,辖三镇一乡一个街道,全区总人口18万,总面积350平方公里。
  大通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自然条件优越,文化底蕴丰富。早在1400多年前,这里就有土法开采煤炭的历史,“古寿州窑”遗址、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通“万人坑”远近闻名。上窑洞山八景和秀美的高塘湖遥相辉映。安徽省淮南市经济开发区、洛河发电厂、淮南乳品公司坐落在境内。
  改革开放以来,大通区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区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相继荣获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区”等称号。
  目前,大通区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境内京福高速公路淮南连接线的建成,上窑国家级小城镇试点镇、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古寿州窑”遗址的开发,将对地区经济和城市建设发挥很好的拉动作用。作为淮南“中心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该区总体规划和旧城改造的实施,淮南市主干道朝阳东路、洞山东路、田大南路的建成,以及206国道拓宽改造和东部外一环路建设,将有力地拉动需求,优化投资环境,给大通带来蓬勃生机。大通人民正以全新的姿态,真诚而热烈地欢迎海内外各界朋友,前来观光旅游、洽谈贸易、合作开发、投资建设。

街道

  大通街道位于淮南市城区东南部,辖5个社区,办事处驻居仁村机厂路。区政府驻辖区内。主要干道有舜耕山路、大通南路、大通街等。
  [

沿革

  ]1955年设置。1997年,面积11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居仁村一区、居仁村二区、居仁村三区、居仁村四区、居仁村五区、居仁村六区、新市场、站后、淮钢、化机厂、机厂、水泥厂、矿南13个居委会。
  [

邮编

  ]232033 [2006年代码]340402001:~001远望社区 ~002站后社区 ~003居北社区 ~004居南社区 ~005矿南社区

大通地理

  一、

土 壤

  
 大通区耕地面积66699亩,主要土壤有硅质黄棕壤、鸡肝土、棕色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淤土。
  硅质黄棕壤:分布在岗顶、陡坡上,母质为石英岩类残积,表土多含砾石,中性。土层厚度30-50厘米,水土易流失。
  鸡肝土:分布在丘陵、山坡及山的中下部,棕色石灰土残积,发育于石灰岩类丘陵下部的坡积物上,经过多年人工耕作,土壤熟化。
  棕色石灰土:分布于山坡、丘陵,母质为反碳酸岩类残 积、土质粘重,中性至微碱性,植被覆盖率高,部分石灰岩裸露,土层30厘米,50厘米下为母岩层。
  紫色土:零星分布在上窑林场的丘陵及山坡上,水土易流失,其母质为紫色砂岩、页岩和泥岩的残积坡积物,另种紫泥土母质为紫色页岩和泥岩的残积坡积物,质地重壤,半风化母岩的碎屑,长有稀疏茅草。
  潮土:河流冲积物经多年沉积,经耕种土壤熟化成旱土壤,质地多沙土、粘土,主要分布在洛河湾地近淮河处。
  淤土:分布在距淮河较远的洛河湾地,地势平坦。母质为近代黄泛沉积物,质地粘重,土壤膨胀,收缩性大,潮湿粘结,干燥龟裂,但含水分大,保苗能力强。
  二、

植 被

  
 境内曾有一古老高大银杏树,在上窑林场境内,树龄300多年,树粗3人合抱,高达10余米,远在洛河镇就能看见它的傲然雄姿。古庙方圆数十公里远的村民,每年逢农历二月十九日庙会这天都到庙内烧香求子,临走时带一小块树皮回去熬水喝,传说半年可喜得贵子,“文化大革命”前已枯死。
  石灰岩上土生乔木类有:黄连木、山楂、麻栎、栓皮栎。灌木类有:枸杞、柘树、酸枣、胡枝子等。建国后,荒山人工造林树种有:马尾松、黑松、侧柏、刺槐等。农村“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植树种类有:槐、枣、椿、桑、柳、杨、榆、楝、泡桐、水柳等。城区绿化树种有:雪松、桧、柏、三角枫、法梧、龙柏、广玉兰。果树类有:桃、柿、苹果、梨、石榴、山楂、葡萄、李、樱桃、无花果等。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豆类、油菜、花生、芝麻、山芋、棉花、菸叶、麻、薄荷、蔬菜、瓜果等。植被覆盖率90%。
  三、

水系情况

  区境有河流、湖泊、天然降水和地下水四大部分。淮河是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重要来源,境内长12.2公里,河道宽65-115米,深2.5-9.5米,也是重要的水路航道。水位最高的是1954年7月 27日达到24.03米,水位最低的是1953年只有12.36米。据鲁台孜水文资料,50年代,淮河年均流量888立方米/秒。60年代为707立方米/秒。70年代为525.6立方米/秒。60年代比50年代减少20.4%,70年代又比60年代减少25.7%, 比50年代减少40.8%。年平均流量最小为111立方米/秒,多年最小月均流量10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枯水期流量仅为58.7立方米/秒,最大月与最小月平均流量相差22倍之多。
  高塘湖积水7万多亩,平均水深入2.5 米,总容水量450万立方米。山泉、山涧和水库集中在上窑山内, 共有31处山泉、5条山涧,2条提水坝。主要山泉有:凉泉、龙山泉、果老泉、乌龟泉、大山泉、大沙泉、老泉,它们汇集一条大山涧流入窑河。此外,另有响山泉、砚天泉、雷草洼泉、乌龟泉、牛鼻泉、黄泥泉、爬海泉、石眼泉、高埂泉、蒋坝泉、官泉、黑石大泉、赵桥泉、余家沟泉,共汇成3条山涧,流经大石棚、贡家庵、霍家桥流入窑河。还有老坝泉、烂泥泉、拦路泉、狼洞泉、罗泉、狗泉、马泉、老泉、小桥口泉、小水潭泉,汇集成外窑大涧,流入窑河。泉源水库大坝长350米,宽18米,高10米,蓄水60 万立方米。花果山下拦水坝长60米,宽12米,高4米,蓄水量6万立方米。外窑大桥北拦涧拦水坝,坝长80米,宽 14米,高5米,蓄水量8万立方米。
  天然降水年降雨量900毫米。正常年景,降水基本满足麦豆两季作物的需水量,小麦生长期10-5 月份均降水350毫米,夏播作物6-9月份降水550毫米。地下水主要集中洛河湾,其他地方也有,但分布不均匀,已开采使用,但储量不详,仍需进一步勘测。
  四、

气候情况

  
 区境属北半球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属暖温带气候。其特征是:热量丰富,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四季分明,季风显著,无霜期长。但年际降水量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均匀,易形成旱涝灾害,春秋两季时热时冷,气温不稳定。
  1、日照与辐射
  区境年日照时数为2239.2小时,平均2279.2-2323.1小时。日照时数最多的是8月,平均为247.8-252.4小时。1-2月份最少,平均为149.4-161.5小时。太阳辐射年总量平均为122.5-123.8千卡/平方厘米,月辐射最大值是6月和7月,分别为14千卡/平方厘米和14.5千卡/平方厘米。最小值是12月,为6.2-6.3千卡/平方厘米。
  2、气温与积温
  境内年平均气温15.3℃,最高16.4℃,最低14.3℃,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是7月,平均气温28-28.4℃,最低的是1月,平均气温1.2℃。一年四季中,气温春季上升快, 秋季下降快。极端最高温度是1959年8月28日,达到41.4℃,最低温度出现在1955年1月16日,为零下22.2℃,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的天数有300-310天。一年活动积温5414.3-5439.52。稳定通过5℃的天数有250-257天,活动积温5130-5210℃;稳定通过10℃的天数有213天,活动积温4752.1-4755.7℃。初霜最早出现10月15日,最晚11月26日,平均11月6日。终霜最早时间是3月1日,最迟4月18日,平均3月27日。无霜期最长245天,最短79天,平均223天。全年中,春季风速最大,为3.2米/秒,夏季平均风速2.8米/秒,冬季则为2.7米/秒,风速大于秋季,小于春季,主要是夏季大风和雷雨天气多。秋季风速最小,平均值2.5米/秒,一年中风向东南风较多。
  3、降水
  据市气象多年统计资料,年平均降水量为900毫米,但年度间相差很大,季节雨水也不均匀。降雨量最大的是1956年,达到1428.3毫米,降水量最小的是1966年,只有471.9毫米。一年之中,夏季雨水最多,占年降水量的50%。春秋两季次之,分别占24.3%和17.8%。冬季最少,占7.9%。平均年降水天数为107天,其中,冬季19.3天,秋季 23.2天,夏季31.6天,春季32.9天。日降水量最大的达136.9毫米,出现在1974年8月13日。1小时最大降水量达77.5毫米,时间是1960年5月7日。由于降雨量分布不匀,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境内经常发生旱涝自然灾害。据 1955-1980年统计,正常年景占57%,旱涝年份多达43%,而且呈现出交替性、多发性和连续性发生的特点,成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高产稳产的主导因素。
  五、

地质情况

  大通区南高北低、南部和东部是丘陵地带、两山与淮河之间是平原。上窑山石和矿产资源主要有:陶土、紫砂、老泥、粘泥、拌子、迭层石、大理石、花岗岩、石灰岩、白云石、方解石、冰川石、赤土、轻质陶粒、太湖石、石乳、铁矿石、煤炭等,储藏量极为可观。舜耕山地质年龄约为1.5亿万年,有页岩、灰岩、砂岩组成,东首为残积、坡积土壤,多为石灰土。舜耕山下石炭、三叠纪地层有丰富的煤炭赋存,由于板块活动所致,舜耕山系形成逆掩断层,区境地层局部倒转,煤炭均为“立槽”。靠近淮河南岸的河谷湾地,属于第四纪更新世地层,其基质是近代黄泛冲积物构成,经过祖先多代耕作为潮土类土壤,耕地面积3万亩。河谷平原与丘陵之间是凸凹不平的岗地,同属第四纪更新世地层,基层下蜀系土,为黄棕壤土。
  六、

地势地貌

  地势:
  大通区位于舜耕山北麓,淮河南岸,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17公里,北与潘集区隔河相望,东有上窑山、高塘湖,西与田家庵区交界,自然形成南高北低的倾斜地貌。
  地形:
  由丘陵、河流、低山、湖泊、河湾构成。分为丘陵和平原两大地貌。全区有耕地66699亩, 丘陵和河谷平原占地50%以上。境内山林植被覆盖率达90%。上窑群山最高峰是朱家大山,海拔212米,海拔200米以上的还有光山、东历山、独山、大北山、洞山、魏家大山、鹰咀山、老鸽山等9座山丘。境内多山,绵延40余里,有山头39座。山谷幽深、林木葱郁,山中多涌泉,主要有珍珠、张果老、天池、马跑、拦路等山泉,泉水潺潺,四季不绝。同时,山中多胜景,有三宜楼、洞山寺、崇真宫等古庙名刹,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庙会会期,游人如织、香烟缭绕、盛况空前。高塘湖、淮河、31条山泉、5条山涧,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天然优越资源条件。沿淮湾地,土壤肥沃,为本区之“粮仓”。
  主要山丘:
  位于外窑村的山头:东有东历山、东斗山、独山,向北交界于怀远。西有香山、牛余山、焦山、西历山,隔大山洼与怀远相连接。西北有狗山、公历山、狼洞山。村西还有马山、光斗山、毛山、寨子山。
  位于上窑村的山丘有:村北东有绣球山、老鸹山,西有刺山,向北有过路山、鹰咀山、大北山、北黄山、千果坂,与怀远山交界。老鸽山迤北有小乌龟山、大乌龟山、东刺山、妈妈山、状元山、洞山。上述山中还夹有卢家黄山、周家黄山、李家黄山、张家黄山、金家黄山、姚家黄山等,海拔高度都在160米以下。
  泉源村周围主要山丘有:西有战场山、黄山,东有唐山,唐山迤北有大北山、朱家大山、戴家顶,再向北隔石棚为斗笠咀,北与怀远山交界。朱家大山东北有北山头、大光山、牵驴坂。再东南隔施家洼与凤阳山接壤。施家洼向南经柴王寺、九女坟,山势已尽。
  舜耕山脉:西与田家庵区赵家大山搭界,山的北麓有矿务局林场、市水泥厂、市殡仪馆、市福利院。位于境内主要有王山2个、骑山、小平山。 向东至十四中山势已尽。

自然资源

  一、

土地资源

  区境两山与淮河之间为平原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和东部是丘陵地带,分别属于舜耕山脉和上窑山区。地貌有平原和丘陵两大单元,地形有岗地、湾地、山丘、平原,为众多的动植物繁衍生息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条件。
  全区总面积2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699亩,城市郊区和农民住宅占去部分可耕地,占全区耕地近半的洛河湾有3 万亩耕地,属耐干旱的潮土和淤土,为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质土壤,还有一部分丘陵地、岗地。上窑山和舜耕山脉、农村庭园、“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种植各类经济作物和经果林,进行动物养殖,发展农村经济。
  二、

水资源

  区境水资源主要有淮河、高塘湖、地下水和降水。
  降水:年均降水量900毫米,但年度、 季节分配有很大差异。降雨量最大的是1956年1428.3毫米,最小的是 1966年471.9毫米。每年冬春降水350毫米,夏秋550毫米。 小麦全部生长期需水350-510毫米,略有缺水,夏秋季降水可以满足大豆生育期需水量。水稻和蔬菜需水量大,需要补充的水分完全依赖灌溉。
  淮河、高塘湖、泉源水库、蓄水塘坝及工厂排放的无毒废水均可用于农田灌溉。高塘湖境内3.62万亩,水质清冽,无污染,水草等天然饲料资源丰富,为水产养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也是市区渔业生产基地。在洛河湾取用地下水的有市纺织厂等单位。
  
  三、

生物资源

  
 区境内的生物资源有:
  野禽类:燕子、猫头鹰、喜鹊、天鹅、斑鸠、野鸭、叫天、啄木鸟、沙和尚、布谷鸟、画眉、百灵、白头翁、灰喜鹊、大雁、乌鸦、雉鸡、鹌鹑等。
  家禽类:鸡、鸭、鹅、鸽等。
  野兽类:野狼、野猫、兔子、刺猬、黄鼠狼、狐狸等。
  家畜类:猪、奶牛、水牛、黄牛、马、驴、骡、绵羊、山羊、猫、狗、兔等。
  鱼类:鲢鱼、鲤鱼、鳊鱼、鲫鱼、青鱼、黑鱼、银鱼、黄桑、鲲鱼、季鱼、马浪、参条、鳗鱼、黄鳝、泥鳅、蟹、螺、蚌、鳖等。
  水生植物类:芡实、菱角、芦苇、莲藕、菱白、蒲草、金鱼、藻、水葫芦、水浮莲、水葱、水竹叶、水花生等。

中药材类

  :野菊花、月季花、地丁草、蒲公英、金伏花、龙胆草、半枝莲、马鞭草、大蓟、小蓟、苍耳子、牛子、远志、杏仁、败酱草、蛇舌草、白花、黑苏子、苏子、地龙、天龙、地必虫、蔗虫、蝉衣、绿豆衣、蜣螂、白扁豆、蚕沙、木夕、牛夕、仙鹤草、夏枯草、浮萍、苡仁、枸杞子、半夏、银花、地骨皮、大青叶、瓜娄、板蓝根、瓜娄仁、麦冬、丹皮、天花粉、白芍、青芍、天南星、龟板、鳖甲、泽兰、茺蔚子、白子仁、蛇床子、竹叶、地夫子、急性子、车前子、夜合花、桑椹子、落石藤、山药、白豆衣、百合、丝瓜络、冬瓜仁、冬瓜皮、紫河车、石榴皮、小茴、柿蒂、艾叶、银杏、白茅根、刺猬皮、姜蚕、鸡内金、何首乌、苦参、苦楝子、二丑、柴胡、薄荷、莱藤子、黑芝麻、蜂蜜、地舆、党参、山枣仁、威灵仙、蝎子、蜈蚣、白头翁、丹参、藕节、山楂、鱼腥草、苍耳、马齿苋、鱼腥草、车前草、菟丝子、益母草、沙生、莲子、谷精草、芡实子、野菱、三棱、拟灯心草、芦苇、浮萍草、水菖蒲、野慈茹、水葫芦、荸荠、血芡草、桑叶、早蚕、蝮蛇、蟋蟀、水虻、水蛭、红娘子、蝉蜕、田螺、蟾蜍。矿物中药有、龙骨、人中白、铜绿、灶心土、煤珀、生铁落等。

树木类

  :椿树、柘树、桑树、楝树、槐树、檀树、黑松、雪松、马尾松、柏树、银杏、刺槐、侧柏、棠梨、皂角、白杨、风杨、黄连树、丝棉树、重杨木、核桃树、香桃树、法梧、油桐、梧桐、香椿、女贞、梓树、栾树、川楝、垂柳、板栗、水杉、杉木、池杉、榆树、刚竹、毛竹、刺槐、樟树等。
  花草类:白梅、腊梅、红梅、海棠、月季、翠兰、 白玉兰、广玉兰、杜松、万枫松、罗汉松、芙莲、俞叶梅、蔷薇、龙爪菊、绒线菊、白菊花、银须菊、黄菊、 紫薇、柴竹、山葡萄、代代红、五角枫、荚竹桃、南天竹、仙人掌、美人娇、牡丹、芍药、桂花、黄荆、文竹、茶花、丁香、迎春、荷花、玉赞、凤仙、芭蕉、海桐、紫荆花、半枝莲、万年青、杨兰菊、牵牛花、金银花、叶下珠、绣球花、杜鹃花、鸡冠花、水巴根、兰草、茴草、巴根草、芳青草等。
  四、

矿物资源

  煤炭:大通和九龙岗地下蕴藏煤炭,宣统二年(1910年)始建的大通煤矿开采区南靠舜耕山,北距淮河5公里,矿脉东西向,东西长5公里,南北3公里,属二叠纪煤系,煤质含硫、灰分低, 挥发性高,1979年采竭报废。九龙岗矿区在17世纪就有土窑开采,民国19年(1930年)建矿,煤层属二叠系山西组与盒子组,均被第四系黄土层覆盖。煤系地层受舜耕山逆掩断层挤压,产生歪斜褶曲,造成地层倒转,储量3195万吨,采煤层14层,采煤厚度23.6米,肥气煤种,含油20%,发热5000-7000大卡/公斤, 1982年采竭报废。
  山石资源丰富,开发价值高的有:石灰石、垩陶土、大理石、太湖石、石英石、方解石、铁矿石、赤土、石乳、轻质陶粒、矿泉水等。
  以粘土为资源的古寿州窑,始于南北朝中晚期,在隋朝到唐朝为鼎盛期,唐末衰落。主要品种:壶、盆、钵、孟、碗、罐、枕、杯、豆、纺轮、缸、玻璃筒等,色有黄、酱、黑、青、茶、紫,色均匀,制作精美、光亮如镜、被陆羽称为:“ 色紫、茶色黄、声如磬、明如镜”。

风景名胜

万人坑

  万人坑位于大通矿南,舜耕山北麓南山脚下的一个乱石岗上,形成于1943年春。日寇侵华期间,占领了大通煤矿,为了掠夺煤炭资源,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迫使广大矿工在极其简陋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工作,经常惨遭杀害。1942年秋,矿工中传染病流行,死亡率高而快。居仁村的一个厕所里,一夜之间发现32具尸体;尚义村东门内,一天之内就拖出178具尸体;八道工棚住有五百名工人, 几个月全部死亡……,大批的工人含恨死去。日寇及其走狗,为了掩人耳目,把这种病说成是“瘟疫”流行,“天意”使然,并在矿南临时用芦席搭起大棚,称之为“大病房”,把成千上万的工人拖来,关在那里,不医、不治、不准外出、不准探视,连开水也不供应。“名曰大病房,就是停尸房,进了大病房,十人九人亡”。大批大批的矿工在这里死去,尸体满山遍野臭味难闻。1943年春,日寇指使总监工王长明,纠集军警、汉奸,用刺刀、皮鞭,硬逼着工人在这里挖了三条深5米、长20米、宽3米多的大坑,把满山遍野的尸骨集中抛入坑内, 丢一层尸骨,洒一层石灰,就这样形成了白骨累累的“万人坑”。 以后凡有矿工死亡就抛进“万人坑”,有的还活着就被拖入坑内。
  名曰“万人坑”,又何止万人? 据敌伪档案统计, 抛进坑内的多达一万三千多人。此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恶的铁证,也是当前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场所。一九八六年七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该址被列为省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碉堡、水牢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为了掠夺煤炭资源,在大通地区修建了许多碉堡水牢,一方面为强制矿工为其采煤,一方面防御我游击队袭击,仅“南公司”和“大兵营”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就修建了十三座碉堡,以维护其法西斯统治。
  1、站后碉堡:位于原大通火车站西面,建造于1943年间,高12米,面积28.27平方米, 是日寇在大通修建的碉堡中最高的一座,控制东西交通的制高点,以防止游击队袭击和工人造反。
  2、碉堡水牢:位于大通矿南,现大通一小校园西北角,建造于1939年冬,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碉堡,地平以下为水牢,面积44.18平方米,直径7米,深2.2米。
  3、秘密水牢(又名室内水牢):1939年冬与碉堡水牢同时建造。原位于大通矿南门内东侧,因矿区开采塌陷, 1968年按其原结构迁建于“万人坑”西北面。 水牢长3.5米、宽2.5米、高3.2米。 此水牢建立在一座房子的地下,上面伪装成“办公室”,靠墙有四个烟囱,这就是水牢的透气孔,室内地面装制铁板,上面摆着办公桌,这就是水牢的秘密出口处。在水牢建筑时,日寇从蚌埠骗来十八名瓦工,水牢建成后,将十八名瓦工一起关进水牢,四天后,被秘密装进麻袋,抛入河中杀害,只留下那沾满血迹的瓦刀。
  一九八六年七月,省人民政府把这几处设施作为日军侵华铁证列入省文物保护单位。

窑神庙

  大通窑神庙建于1941年7月,是一座灰瓦屋顶、 斗拱飞檐的日式建筑,位于大通二小校园北面,占地94.5平方米,庙前有开阔的场地,庙内设有神龛。原供有三尊神象,中间是骑着毛驴、脖子上挂着一串铜钱的太上老君,左为火神,右为水神。鉴于年久失修,有倒塌之险,1988年经市政府拨款重修。
  1936年6月,日寇侵占大通煤矿, 为了掠夺煤炭资源,实行“以人换煤”的政策,强迫矿工在采煤方法十分落后、劳动环境极其恶劣、工人的生命全无保障的情况下工作,冒顶、透水、发火和瓦斯爆炸等重大恶性事故不断发生。 1941年农历元月初三的下午, 尹耀山柜上的十一名工人在一号井西部四槽的掌子面上刨煤,因井下透水,工人余月和、李富先被埋井下十九天零三小时未死。借此日本侵略军为维护其统治,大肆宣扬封建迷信,称之为窑神保佑。纠集各包工柜头,从每个工人身上扣除三个班的工钱,集资造起窑神庙,并从外地引来一姓李的老道和二名道徒住持庙内。从此三十二家大小包柜,年初年末或者柜上有工人遇险不死,都要抬出盛满香烛贡品,猪头“三牲”集会敬窑神。从此,窑神庙成了日本军国主义及其走狗利用封建迷信进行思想统治和榨取工人身上血汗钱的工具。
  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及子孙后代看清日本侵华恶行及愚弄中国人民的真面目,一九八六年七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该庙被列为省重要文化保护单位。

上窑森林公园

  上窑森林公园市东北部,他依托钟灵毓秀的上窑山水,横卧于美丽富饶的高塘湖之滨。北靠淮河与怀远的“白乳泉”、“圣泉”、“卞和洞”毗邻。东邻凤阳的“明皇陵”及素有江北第一洞之称的“韭山溶洞”、“禅窟寺”、“伏虎洞”。西临八公山的“茅仙洞”、“珍珠泉”及“淮南王刘安墓”。206国道穿境而过,上窑古镇环抱其中。公园以森林景观为主体。总面积10.4平方公里,是一所集生态旅游、人文景观、宗教信仰、度假休闲、科普教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多功能省级森林公园。她像一株亭亭玉立牡丹,正以她婀娜的娇姿向人们含苞待放。
  公园依山面湖,在雄奇险秀的上窑山中、竹浪滚滚、森林郁郁葱葱、林间小道、藤萝横攀、山花烂漫、芳草如茵,无不让人们沉醉在这如梦似幻的胜境之中。
  这里的高塘湖水碧波万顷,烟波浩淼,霞雾氤氲,湖心岛、湖心亭、绿树银台。当你乘上水上乐园的摩托艇弛骋湖面,如登仙舟,驶向更美好的彼岸。层层白浪翻滚,也可尝试一下惊险浪漫的时尚感受。在这10.4平方公里有着无限神奇的山林中,自然人文景观相映生辉,名胜古迹浑然天成。有晋建雄伟壮观的“神山古刹”。“洞山寺”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等庙宇甚多。有堪称一绝的古存八景:“奇峰障日”、“陡壁摩天”、“岩开斗石”、“仙人桥”、“仙人洞”、“王母滩”等……古联云“山林存八景毕竟是天然神妙,风月绝千秋到处皆画意诗情。”但她却踏着世纪的节拍,向人们展示着她那远古迷人的风采。
  这里有着历史文化的渊源。留有战国时期宋玉写下的千古名篇《高塘赋》。昔日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的遗址--“上天台”。有北魏所建的“道观庙”。传说是张果老的成仙之庙。有乞丐皇帝朱元璋的避难之所,神奇的“灵光一现”和他儿时玩耍时的“牵牛巷”等。而这里的民间故事也多若繁星,枚不甚举。有“王母滩传奇”,故而在“王母滩”头有斑斑点点形似麦仁的印迹,并留有王母的三寸足迹和张果老的神驴蹄印。有“仙人洞的故事”。赞曰:仙洞神奇不虚传,曲径通幽达远山;佳境蹊径何人见,世人谁晓地中天。在上窑森林公园的园林内,到处充满着神奇和灵气。
  公园境内山峰突兀,重峦叠翠,甘泉遍布,幽涧深谷,别有洞天,奇花异草竞相争艳,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这里繁花似锦,生机盎然。当你走进公园你就走进了世外桃源,仿佛游到了人间仙境。你定会被这一揽天下秀的湖光山色所陶醉。可以说,任凭谁见到这自然景观都会为之感慨、赞叹!
  真诚、朴实、勤劳好客的上窑人,热情欢迎海内外的朋友们前来观光旅游,共赏佳趣……

古寿州窑

  我国六朝至唐朝著名瓷窑之一。1960年以后经多次调查发现,窑址主要分布在上窑镇的管家嘴、余家沟、上窑镇医院住院部、外窑村、马家岗、泉山、三座窑以及凤阳县武店区的临泉寺、上刘庄、大刘庄等。窑址分布地跨古寿、濠两州,东西长约80公里,主要集中在高塘湖、窑河沿岸,寿州窑从南朝经隋于唐末,延续约350年。
  寿州窑早期产品有罐、四系瓶、豆、盏等,多着淡青灰色釉、青釉,胎质较细。吸水率低,釉色青中带绿,系用还原焰烧成,釉层薄而透明,腹下部及底足不施釉。盛期产品有碗、盘、杯、钵、注子、枕、玩具等。釉色以氧化焰烧成,有蜡黄、鳝鱼黄、黄绿釉等。釉下施泥质胎衣,釉层呈玻璃状。 在马家岗、余家沟发现唐代圆形窑炉,窑壁用砖砌或用窑棒砌成,直径约3米,匣钵上下叠置,匣钵相互之间留有8厘米左右的火路。匣内装一件或数件,皆仰烧。早期使用的窑具有圆形多足支托,隋初以后,多用三、四岔支托,支钉支捧三角支托等。
  寿州瓷窑的产品大致分为六期。以隋开皇三年(583年)例证,临泉寺窑烧造的淡青灰釉产品属第一期,时代约在南北朝陈至隋;以隋开皇六年为例,临泉寺窑烧造的青绿釉产品,以及管嘴孜、上刘庄出土青釉器属第二期,晚者属第三期,时代约在隋。以地层叠压关系推断,大刘庄和余家沟瓷址出土的残瓷器标本青釉属第三期,黄釉器属第四期和第五期,黑釉器属第六期,时代约从初唐至唐末。
  1985年市文物普查时对保存较好的窑址,划分成五个保护区,即管嘴孜窑址、高窑窑址、柏树林东小湾窑址、上窑医院住院部窑址、余家沟窑址保护区。在每一个保护区周围均落实了“四有”保护措施(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保护小组、有记录档案)。1986年,市人民政府在上窑镇兴建“寿州窑陶瓷博物馆”,1987年完成第一期工程。
  1981年9月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舜耕山自然风景区

  舜耕山自然风景区,主峰海拔297米,舜耕山因上古贤君大舜在此耕耘而得名。这里山势绵延起伏,泉涌林茂,雄奇险峻,拥有原始森林植被5000余亩,树木荫荫,遮天蔽日,风光宜人。
  舜耕山脉横亘在合肥市长丰县孔店乡与淮南市交界处,东西走势,206国道穿山而过,自206国道进入景区仅百米之遥。山上随处可以看到刺槐、黑松、侧柏、黄连、板栗、山枣、野蔷薇、满天星等灌木见缝插针,各种野花野草择地而生,舜耕山多奇岩怪石,大自然的斧凿把岩石雕刻成人间成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如仙女出浴、神龟听琴、野猪酣卧、龙眼含珠、背痕坐印、蟾跃鹤翔等等。莫不形象逼真,令人叹人观止。更为难得的是,每一处奇石景观,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把景观与历史人物或古代传奇中的人物紧密联系起来。如果说奇岩怪石是舜耕山的外在之美,那么众多的溶洞则展现它的“内秀”一面,舜耕山的南坡、西坡多洞穴、石窟,皆为自然溶洞,以老佛洞最为出名。洞口为半圆形,高约2米,洞壁刻一硕大的佛字,笔力遒劲,洞内如漆如墨,深不可测,舜耕山到处可见泉水叮咚,溪流欢畅。
  舜耕山的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相传过去40多座山头,山山有庙,老佛洞前的舜王庙更是香火鼎盛,可惜的是大殿早已毁于兵火和动乱,我们仅仅看见它的遗址。在山脚下的山朱村,有一群古建筑群,雕梁画柱,粉墙青瓦,飞檐拱脚,前后四进,这就是晚清四川提督钱鑫的住宅——钱府。
  1949年1月18日大通解放后,设立大通乡、九龙岗乡。同年11月改设为大通镇、九龙岗镇,隶属淮南矿区行政办事处。1950年9月改属淮南市人民政府所辖。1953年5月,撤销大通镇、九龙岗镇,成立大通区、九龙岗区(科级),直属淮南市。1955年4月1日,大通、九龙岗两区合并成立县级市辖大通区,辖大通、九龙岗两个城区和新设立的夏郢乡。1957年6月,设立九龙岗街道办事处。

历史沿革

  大通早在楚国、秦朝,这里就是繁华的集镇,故《怀远县志》载为秦墟。初产青瓷,至唐改为黄瓷。往昔自上窑至外窑、余家沟、洞山一带地区遍布古瓷窑址,为著名的寿州窑集中地区,所产瓷器闻名宇内。唐朝陆羽在《茶经》以品茶为标准,定青瓷“茶色绿”为最佳,黄瓷“茶色紫”居次,因而品出瓷品为越州青瓷、邢州白瓷为上,寿州黄瓷、洪州褐瓷为次。长期的瓷器生产,形成工商集镇,至明定名上窑镇。今从镇上的“窑镇明朝始赐名”的石刻诗句,也证明此镇因产名瓷,明太祖朱元璋赐名“上窑”之说成立。一说秦墟是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前,前秦向南推进新建军垒,在与东晋战役中夷为废墟而名。洛河镇座落在洛水入淮口,以地近洛水为名,古代洛水又名洛涧,又有以洛涧为洛河地名,又称洛口。洛河镇自古就是军事要塞,曾置军戍于此。东晋与前秦展开的“淝水之战”,这里就是主战场之一。晋军在初战洛涧大捷后,使淝水战争全局有了大的转机。南北朝期间,这里不仅是军事要地,也是区域政治中心。梁朝在西曲阳城侨置彭沛二郡、九江郡,这一带分别为中阳、洛阳、南阳等县。由于淮、淝、洛水运输业及工商经济的双重作用,明代的洛河已是商业大镇。由于清至民国间,淮河泛滥,导致洛涧淤塞干涸,才使洛河镇衰落。现随着大型洛河电厂建成投产,洛河镇将成为新兴的电力工业新城。该区较大的建成区还有随着近代对煤矿的开采而形成的大通街、九龙岗,是解放前后淮南三镇之一。1949年1月18日淮南矿区解放后,划属矿区。11月21日,设大通、九龙岗镇。1953年5月13日,设大通区。1968年5月,大通区改名为东风区。1972年7月25日,复名大通区。
  1992年2月,区将2个街道、3乡、2镇调整为三镇一街道。其中,淮丰乡和九龙岗街道合并为九龙岗镇。
  1997年,大通区面积170平方千米,人口12.6万,辖1个街道、3镇:大通街道、九龙岗镇、洛河镇、上窑镇。共有13个居委会、33个村委会。区政府驻大通街道辖区内。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区总人口129039人,其中:大通街道28244人,上窑镇28347人,洛河镇35070人,九龙岗镇31955人,淮南乳品公司虚拟镇5423人。
  2004年5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39号),将长丰县的孔店乡划归淮南市大通区管辖。调整前,大通区面积202平方千米;人口13万(2001年)。2004年底,大通区辖1个街道、3个镇、1个乡:九龙岗镇、洛河镇、上窑镇、孔店乡,大通街道。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456三维地图】网址www.map456.com,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map456.com)-456地图 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